资讯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便民信息 » 正文

河池360资讯平台人民网批“丧文化”:加精神鸦片“丧茶”喝不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年02月23日  浏览次数:290
河池360资讯平台

  原标题:人民网批“丧文化”:加了精神鸦片的“丧茶”喝不得!  

  ★  人民网:“丧文化”这种“精神鸦片”在一时麻醉年轻人的同时,还一步步诱惑他们偏离正常生活与工作轨道,于日渐颓废中空耗岁月、沉沦没落。千万不要小看“爱无能酒馆”“没希望酸奶”及上街的“丧茶店”,更不要简单化把年轻人的“丧”视为自嘲、解压,而要清晰、冷静地琢磨背后的文化侵蚀。

  ★ 人民日报:不必对“丧文化”的一时流行过于忧虑。其实不少年轻人喜欢的“丧”,和外界对于“丧”的解读,有着微妙的区别:最明显的一点是,其实“丧”不等同于负能量,“丧”也不意味着绝望,而大多是作为一种自嘲和排解压力的方式。

  来源:人民网 

  作者:何雅苑

  “碌碌无为红茶”“浪费生命绿茶”“前男友过得比我好果茶”……这份惊世骇俗的菜单,不是网上臆想,而是近期升为“网红”的“丧茶文化”。据报道,“丧茶”拓展的野路子已从网上蔓延至实体店,在西南多个地市当街露脸。

  什么是“丧文化”?提到这个网络热词,不少人可能是一头雾水,但是发在微信上的“马面人身”“悲伤蛙”“长腿咸鱼”等沮丧图像,大家其实并不陌生。

  这些似乎见怪不怪甚至有几分冷幽默的文化符号,一段时间以来在年轻网民中快速感染、加速扩散,有时代表个体无奈的情绪,更多凸显群体极端、消极、绝望的心态,很值得关切与讨论。

  如果说“丧文化”只是小范围的调侃、个性化的设置,比如“葛优瘫”等也无伤大雅,可风气一旦蔓延开来便亟需警惕。

  往轻了说,“青春为什么一定要跑步流汗,为什么不能就在河边虚度呢?”年青一代的消沉、困惑与迷茫不利于个人成长,不利于家庭和睦。

  往重了说,“咸鱼”和“皮皮虾”都可能被渲染、“异化”成吃人的蓝鲸,酿成死亡游戏、洗脑犯罪等不可挽回的人间悲剧。这绝非危言耸听。

  追根溯源,种种“丧文化”的动画形象大多来自紧邻的岛国“丧剧”,还有当年欧美文学《麦田里的守望者》折射出的“迷惘一代”。而这种来自异域的“丧文化”已被证实与畸高不下的犯罪率、自杀率密切相关。

  这种“精神鸦片”在一时麻醉年轻人的同时,还一步步诱惑他们偏离正常生活与工作轨道,于日渐颓废中空耗岁月、沉沦没落,极少数则选择了极端惨烈的方式终结“丧”的无限痛楚。

  所以,千万不要小看“爱无能酒馆”“没希望酸奶”及上街的“丧茶店”,更不要简单化把年轻人的“丧”视为自嘲、解压,而要清晰、冷静地琢磨背后的文化侵蚀。

  与“丧文化”发源地的文化与经济特质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中没那么多怪力乱神,没那么多消极避世,现实中的民生、就业状况也要优越得多,社会环境与其完全不相容。

  我们今天借之成风化人的,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事业观,是“意映卿卿如晤……亦以天下人为念”的爱情观,是“欲买桂花同载酒”“莫愁前路无知己”的友谊观,是通达国家、社会与个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是根植于我们民族血脉中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与无尽财富。

  当然,现实主义情怀从来不回避现实中的问题与矛盾,民族国家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往往同样是个人发展较劲时,无论房价、就业,还是升学、婚恋,人生可能真没有太多的“舒适带”,真的需要我们奋力拼搏、合力突围。越是这个时候,越不该有遁世逃避的心态,这正如论者言,“让此刻沉浸在丧的悲伤中是对当下最大的浪费,有时你觉得很糟的事情,其实不过是你的臆想”。

  在科幻名篇《三体》中,面对外族入侵的威慑,人类曾集体恐惧、无望,陷入“大低谷”时代停滞不前,最终还是现实主义占据了理性制高点,带领人类从近乎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光芒。

  孩子是希望,孩子是明天,今天孩子们的所思所想根本上决定着中华民族未来数十年的价值观念、社会风尚。

  荡涤泛起的沉渣,清洁网络的空间,彻查工商审批的漏隙,严肃庄重地写下旧邦新命的文化自信,年轻一代定能汲取古圣先贤卓越智慧,笑起来,站起来,勇敢起来,拒绝喝“丧茶”,自觉走正途,着力抒写我们这个新时代的自强不息。

  观点交锋

  人民日报:“丧”不等同负能量,不必过于忧虑

  作者:长余

  “我想我差不多是条废咸鱼了”“什么都不想干”“颓废到忧伤”……如今,曾经在年轻人当中尤其是在一线城市年轻人中流行的“小确幸”不知何时起变成了“小确丧”,甚至有人称之为“丧文化”:一种不想工作、漫无目的、情绪低迷、欲望低下,只想麻木地活下去的颓废心态。近年来流行的“葛优瘫”表情包、《感觉身体被掏空》等歌曲就是其中代表。

  这种现象引起不少媒体担忧,舆论大多规劝年轻人要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靠拼搏奋斗来追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不要落入颓废虚无的境地。这的确是一番好意,但其实也不必对“丧文化”的一时流行过于忧虑。

  如果认真梳理当前流行的所谓“丧文化”,可以发现,其实不少年轻人喜欢的“丧”,和外界对于“丧”的解读,有着微妙的区别:最明显的一点是,其实“丧”不等同于负能量,“丧”也不意味着绝望,而大多是作为一种自嘲和排解压力的方式。

  总体来看,中国的年轻人并不“丧”。据媒体报道,不久前,英国某基金会发布的《Z一代:全球公民资质调查——世界青年人的所想所感》显示,中国青年对未来最乐观。29%的中国受访者表示,他们觉得中国是安居乐业之所,因为在这里“只要勤奋就能出人头地”。约93%的中国受访者还因为医药、可再生能源和计算机等技术的进步而对未来充满希望。相比之下,一些发达国家的青年则相对更悲观。

  当然,也并不是说“丧文化”不需要关注,从“小确幸”到“小确丧”,“丧文化”的萌发的确有其深层的社会原因。

  不久前,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在一次演讲中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上世纪90年代他在韩国教学,韩国学生跟他谈过一个体会:在以前的时候,韩国年轻人都不喜欢日本的音乐和电影,觉得里面所谓的青春残酷物语都轻飘飘、病恹恹的。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后,都喜欢了。因为在这十年里面,城市的发展、汽车社会的到来、生存的变化,使人一下子体会到那里面的孤独、感伤和漂流。

  如今,随着中国经济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生活在大城市中的年轻人也的确面临着他们的父辈不曾遇到过的新问题,孤独、渺小感、无力感也并非无病呻吟,如果处理不好,极有可能变成心理问题甚至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背后问题,或许才是社会应该真正去了解、关注和关心的。

责任编辑:张岩

深圳龙岗劳务派遣服务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按分类浏览
行业资讯 (55150) 社会百态 (47768)
娱乐体育 (4707) 便民信息 (21550)
电子商务 (3723) 数码科技 (4625)
家用电器 (4723) 金融理财 (3052)
建材家居 (2834) 机械化工 (2888)
电子电工 (3010) 服装饰品 (2765)
农业纺织 (2816) 创业商机 (3527)
点击排行
深圳劳务派遣公司 劳务派遣公司 劳务派遣 姑姑网站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